咨询演示
400-808-5975转0

审计风暴刮向中央部门招标采购!这些雷区千万别踩!——招标采购管理系统

发布日期:2025-08-29   浏览次数:

近日,审计署发布《中央部门单位2024年度预算执行等情况审计结果》,对42个中央部门及252家所属单位进行深度审计,共发现各类问题涉及金额315.44亿元。其中,招标采购领域暴露出的制度漏洞、程序违规和权力滥用问题触目惊心,成为审计整改的重灾区。经整理发现,中央部门单位在招标采购领域出现六大典型问题:

问题一:规避招标“花式操作”

审计发现,多个中央部门及所属单位存在通过化整为零方式规避公开招标的问题。例如,海关总署所属邮政业安全中心将234.01万元的项目进行拆分,以规避招标程序。

问题二:采购变成“直接指定”,招标程序形同虚设

应招未招、直接指定供应商,是审计中发现的最突出问题之一。税务总局所属10省市17个税务机关均存在应招标未招标的情况,涉及金额达4.34亿元。

问题三:程序倒置“先斩后奏”

部分单位在采购活动中违反程序,先实施后招标,使招标采购程序流于形式。如国家数据局存在金额270.55万元的项目先实施后采购的问题。

问题四:招标文件“量身定制”

审计结果显示,一些单位在招标文件中设置排他性、限制性甚至指向性条款,影响公平竞争。国资委纺织服务中心等下属单位或机构,均存在违规设置行业业绩排他性条件、限制性条款或差别待遇条款的行为。

问题五:围标串标、造假横行

多个招标采购项目中存在投标人围标串标、伪造业绩等违规行为。海关总署、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等项目中都发现串标或伪造业绩的情形。

问题六:招标人责任悬空,监督缺位

部分单位对投标和评标监督不到位,导致采购结果出现偏差。例如,商务部所属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未能发现3家企业在两个项目投标中选择性提交业绩资料的异常行为,涉及金额1.77亿元,最终影响中标结果。

针对上述问题,审计署提出——三大核心建议

强化纪律刚性:

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杜绝转嫁摊派、铺张浪费,严禁利用部门资源违规收费。

压实监管责任:

加强对所属单位招标采购、资产处置的穿透式管理,规范社会组织运行。

堵塞制度漏洞:

全面清查资产底数,建立闲置资产盘活机制,严打非法侵占、截留资金行为。

业内警示

本次审计揭示的“化整为零规避招标”、“程序倒置”、“评审不公”等问题,暴露出部分单位采购内控机制形同虚设。随着审计整改推进,招标采购活动的合规性审查将更加严格,建立全流程电子化招标采购监督管理系统、引入第三方评估、压实“一把手”监管责任势在必行。315亿审计问题清单,既是对公共资金乱象的“清零行动”,更是对招标采购合规化的倒逼升级。当每一份招标文件都经得起阳光审视,当每一笔财政支出都钉牢责任链条,“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才不再是一句空话。

900.jpg

瞬速招标采购监督管理系统

全流程数字化招标采购管理系统通过整合招标全流程、规范操作标准、打通信息壁垒,为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带来多维度价值。

一、降本增效,重构采购管理效率

招标采购的核心痛点之一是“流程冗长、人工成本高”,招标采购管理系统通过全流程线上化、自动化与标准化,直接解决效率与成本问题。

二、合规与风险管控,规避操作漏洞,降低法律与管理风险

招标采购涉及“合规性”与“廉政风险”,招标采购监督管理系统满足政策要求和合规标准化,通过“规则固化+痕迹留存”从根源上减少违规操作。针对政府、国企等特殊主体,招标采购监督管理系统可对接监管平台(如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自动同步招标信息,满足“应公开尽公开”的监管要求。招标采购监督管理系统可以设置权限分级,杜绝“一人多岗”导致的暗箱操作,所有操作可追溯、不可篡改,减少廉政风险。

三、透明化与公信力,提升采购信任度,优化供应商关系

传统招标因“信息不透明”易引发供应商质疑,招标采购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公开+过程透明”解决信任问题。

四、沉淀采购数据,支撑管理决策优化

招标采购管理系统不仅是“流程工具”更是“数据资产沉淀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为采购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支撑优化决策。

五、打通内外部协同,提升参与方体验

招标采购涉及单位内部多个部门与外部供应商,招标采购管理系统通过协同功能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内部跨部门协同高效化,供应商体验优化,增强合作粘性。

综上,瞬速招标采购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分散、人工、不透明的采购模式,升级为集中、自动、透明、数据化的管理模式,最终实现降本、增效、合规、可控的采购目标,尤其适用于采购需求频繁、采购金额大、对合规性要求高的单位组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签订合同后,招标人接到举报信该怎么办?「采购招标监督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