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采购的灵活性、响应速度和精准性,有效满足事业单位日常运转和特定需求。近年来,随着政府采购目录逐步放开,事业单位采购自主权不断增强,自行采购项目数量与金额占比显著攀升。同时,全面从严治党与财政监管强化,对自行采购的规范性、透明度和廉政风险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中,事业单位在制度建设、流程优化、内控强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自行采购的规范化程度有所提升。然而,自行采购的分散性和自主性,加之缺乏统一细化的操作规范,导致各单位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度体系粗放化、管理职责分散化、专业能力短板化、监督制约薄弱化等,故亟须系统性优化与规范自行采购。

存在的问题
——制度体系粗放化。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自行采购工作的核心。当前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制度存在空白。部分单位对自行采购重视不足,误认为其不受政府采购法的约束,未建立相应制度,仅凭简单报告决定采购事项,导致随意性大,潜藏廉洁风险与资金浪费隐患。二是制度设计存在误区。多数单位制定制度时存在“重程序、轻绩效”的惯性思维,将程序合规等同于工作到位,却忽视了大部分自行采购项目金额小、数量多、杂且偶有紧急性的特点,造成交易成本高、效率低下。同时,采购计划管理薄弱、预见性差,加剧了采购的临时性和随意性。
——管理职责分散化。部分行政主管单位对下属事业单位自行采购常常缺乏统一协调,不少同类项目未进行整合,采购效益不高。例如,在办公耗材采购中,部分行政主管单位并未将下属单位的采购纳入统一批量采购中。事业单位因规模小、金额低,往往直接沿用历史供应商。结果,主管单位因量小难以压价,事业单位因缺乏比价导致采购价偏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未能最大化。
——专业能力短板化。采购工作人员能力薄弱是制约自行采购规范化的因素之一。当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工作面临专业人才匮乏的困境。一是采购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足,表现为对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业务流程掌握不到位,导致采购程序执行不规范。二是内控机制设计存在缺陷,受限于制度问题或人力紧张。部分单位采购权责分散,呈现“谁都在干采购”的局面。若分管领导对采购工作不重视或专业判断力不足,极易引发采购流程失控、执行标准不一、效率低下甚至廉政风险加剧等问题。
——监督制约薄弱化。实践中,多数单位采购监管薄弱,过度依赖间隔较长的外部审计,难以及时发现问题。笔者认为,自行采购以单位主体责任为主,内部监管尤为关键。但部分单位未设专门内审或监管部门,无法对采购决策、实施、验收、公示、报销、归档等全流程进行有效监督,易导致流程不规范、资金效益低及腐败风险。
对策建议
——完善制度设计,兼顾规范高效。一是构建“常态化+应急性”的采购内控机制。考虑到大部分自行采购单次量小、项目杂、频率高且存在应急情况的特点,采购单位需制定相应制度,明确不同采购情况下的内部运转流程和授权机制,实现常态化项目综合绩效最优和应急性项目高效及时。二是强化采购计划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充分学习和运用《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细化预算编制,加强源头管控。同时,将采购计划管理纳入制度体系,使采购需求提前规划,避免临时性和随意性采购,提高采购效率和财政资金效益。
——强化统筹管理,发挥规模优势。针对自行采购项目分散、绩效不高的问题,行政主管单位要统筹管理所属单位的自行采购项目。对具备统一采购条件的同类项目,可由主管单位牵头,采用“统采分签”方式开展批量集中采购,发挥规模优势,提高采购效益,避免财政资金浪费。
——夯实岗位基础,提升规范水平。实现采购规范化、标准化的关键在于夯实采购岗位基础建设,从内部能力提升和外部资源整合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内部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定期培训采购理论、实务及风险管理,覆盖采购人员及分管领导。培养专业采购员,切实提升专业化水平。建立单位内部自行采购小组,由专业能力强的人员负责,统一组织、执行、指导与监督日常采购,确保流程规范。二是引入外部专业化服务。针对采购文件编制、复杂项目评审组织等专业化要求高、工作量大的环节,在单位自身编制受限、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应积极探索和规范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服务,弥补短板,提升效率与质量。
——健全监督体系,实现闭环管理。建立监管员机制,设置单位内部监管部门,负责对采购预算编制、集体决策、采购实施、报销审核、验收评价等全链条监管。将此机制纳入单位内控机制建设,常态化开展内控自查和抽查,确保采购过程规范透明。(作者单位:浙江省财政干部教育和后勤中心)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 2025年09月05日 第3版 )
通过招标采购管理系统专业化解决方案,可以顺利解决上述四项采购问题:
(一)精准细化,重塑制度体系
招标采购管理系统能助力单位构建“常态化、应急性”的采购内控机制。招标采购管理系统依据采购项目的不同特性,对常态化项目,从采购需求提出、供应商选择、价格谈判到合同签订与履行,都设置了详细且科学的流程与审批节点,以实现综合绩效最优;对于应急性项目,系统则预设了快速响应通道,明确在紧急情况下的简化流程与特事特办的授权机制,确保项目高效及时完成 。通过招标采购管理系统强化采购计划管理,采购人员在系统中录入采购需求时,系统会依据历史采购数据、市场动态等信息,智能分析并提示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如采购时间是否合适、预算是否合理等。招标采购管理系统还能与单位的预算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将采购计划纳入预算管控范畴,避免超预算采购,从源头杜绝临时性和随意性采购,提高采购效率和财政资金效益。
(二)集中统筹,整合管理职责
借助招标采购管理系统,行政主管单位可实现对下属事业单位自行采购项目的统筹管理。主管单位能在系统中实时查看各下属单位的采购需求,对于具备统一采购条件的同类项目,如办公耗材、通用设备等,由主管单位牵头,在系统中发起“统采分签”流程。招标采购管理系统会整合各单位的采购量,形成规模效应,吸引更多优质供应商参与竞争。在采购过程中,系统对采购流程进行标准化管理,确保采购的公平、公正、公开。采购完成后,各事业单位依据自身需求与中标供应商签订合同,既保证了采购的规范性,又提高了采购效益,避免了财政资金的浪费。
(三)智能辅助,提升专业能力
招标采购管理系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电子文档、案例分析等,涵盖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等内容,采购人员可随时在系统中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同时,招标采购管理系统具备智能辅助工具,在采购文件编制环节,系统能依据采购项目类型,自动生成标准模板,并提供风险提示与合规性检查,避免文件编制错误。在评标过程中,招标采购管理系统的智能评分功能可根据预设的评分标准,对投标文件进行初步评分,减轻评标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评标准确性。针对单位自身编制受限、人力不足的情况,系统还可对接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如招标代理公司、法律咨询公司等,为单位提供专业的采购服务。
(四)全程留痕,强化监督制约
招标采购管理系统建立监管员机制,在系统中设置专门的监管账号,由单位内部监管部门人员负责登录。监管员可对采购预算编制、集体决策、采购实施、报销审核、验收评价等全链条进行实时监管。招标采购管理系统对采购全流程进行数据记录,每一个操作步骤、审批意见、时间节点等信息都被完整保存,形成不可篡改的电子档案。监管员可随时调取查看,一旦发现问题,能快速追溯源头。采购管理系统还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购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如采购价格波动分析、供应商供货情况分析等,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与异常情况,实现对采购活动的有效监督与管理,确保采购过程规范透明。